未命名設計 (2)

教導孩子情緒,並不是只有讓他看表情圖卡,應該是由生活情境當中學習,

我們先來做兩個實驗:

A. 實驗方法(Method):

實驗一:判斷『真正的情緒』

第一次,請面帶微笑,表現出我真的沒有生氣的樣子 ,跟孩子說『我沒有生氣』

第二次,用生氣的語氣說「我沒有生氣啦!」

請孩子針對這兩個講話語氣,判別「誰是可能在生氣的那個人」,並問孩子如果是你會怎麼做?

 

實驗二:觀察喜惡 

桌上有兩種食物,吃第一種食物的時候,表現出喜歡的樣子,而吃第二種食物吃,表現出不怎麼喜歡的樣子,接下來跟孩子說:「我還想吃,可以再拿一塊給我嗎?」看看孩子會拿你喜歡的食物給你吃嗎?u

 

B. 實驗結果(Result):

4.5~5.5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判別語氣不同,背後的意義不同;且可以判別喜惡。

而越早接觸社會化行為的孩子,越早能判別『眼色』。

 

C. 實驗目的及討論(Purpose and discussion):

第一個實驗主要是在考驗孩子的『綜合判斷能力』。

是否能從一個人的語調、表情、言語,判斷出這個人的心情為何?

孩子的大腦發展其實一開始是很直覺性的,例如肚子餓了就哭、覺得開心就大笑,但隨著生活經驗的成長,孩子的大腦也會越來越『理性』,慢慢地了解『話中有話』。

兩、三歲的孩子而言,聽到『沒有生氣』, 就直覺覺得他沒有生氣呀! 

相對地四、五歲的孩子,已經能慢慢地從理性面思考,判斷這個人可能還在生氣,還是最好不要再惹她的好!

 

第二個實驗是觀察孩子有沒有『換位思考』的能力

換位思考簡單來說,就是「如果是你會怎麼做?如果你是爸媽,那你接下來會選擇吃A或B的食物?」

兩、三歲的小孩通常自我意識較強,所以在選擇時,容易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,而非對方喜歡的食物

他們通常還沒有『我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』、『每個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』的概念 

四、五歲的孩子,藉由長時間的社交活動與同儕相處後,漸漸知道『每個人其實都不太一樣』

漸漸孩子學會去觀察別人的喜好,並且做出適當的行為反應

而換位思考相當重要,是未來『同理心』及『耐心』的根源。

 

D. 如何培養孩子看得懂眼色?

1. 不只是孩子要替別人想,我們也要替孩子想:

『感同身受』不是口號,而是應該彼此都做到。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,父母是否能同理孩子的感受,而非一味的指責孩子,抑制孩子發洩情緒。

2. 有品質的陪伴:

要幫助孩子察言觀色,最基本的學習對象就是父母,在《有效陪伴孩子五分鐘,勝於無效陪伴一小時》的文章中有提及,有品質的陪伴,能幫助孩子培養觀察力及挫折忍耐度。

3. 生活經驗學習:

一、兩歲的孩子剛開始接觸情緒的時候,可以用圖卡告訴孩子不同情緒的變化,但在更大的孩子身上,應該是藉由生活經驗學習,讓這個經驗刻印在大腦上,唯有不斷地實戰經驗及遊戲學習,才能不斷地激發大腦之間的連結,讓孩子看得懂眼色背後的意義。

4. 父母要避免說反話:

有些父母會習慣說:『你再亂丟玩具,你試試看!』,或是『你真的不要撿回來嗎?』這種反向思考的概念,其實對小小孩而言,是很難直接明白大人真正語意的,我們不如直接告訴孩子『因為你亂丟玩具,所以爸爸很生氣』或是『請你撿回來』,具體地告訴孩子你的感受或是具體地告訴孩子你想要他達成的目標,比起要孩子的小腦袋迂迴的猜測大人的情緒來的有用的多!

 

E. 總結:

『察言觀色』是我們一輩子都在學習的EQ課題,有些孩子先天較為敏感,一個眼神的變化可能就可以觀察到大人的情緒有所不同,而有些孩子先生對於這方面的反應時間較慢,比較不容易察覺別人的情緒,不論如何,情緒是沒有對錯的,我們能教導孩子的便是將適當的情緒用於適當的時機點,帶領孩子觀察、同理,並接納自己。

但是,如果你發現1. 孩子幾乎不跟人眼神交視,2. 沒有太大的情緒起伏(例如:完成玩具也沒有高興的樣子),或是都3. 專注於玩具,不跟人互動時,就應該立即就診評估孩子的心智狀況喔!

 

 

以上,如果對您有幫助的話,請幫我的文章按個讚 👍 !

袋鼠媽媽 ❤ 小兒治療師:

關注➕粉絲團:【FB:袋鼠媽媽粉絲團】

 

⌛ 延伸閱讀:

上一篇:6有效陪伴孩子五分鐘,勝於無效陪伴一小時

下一篇:8. 注意力不集中,先學『動』在學怎麼『靜』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袋鼠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